大概意思是说,中国对汽车领域做了一个调整,要求汽车的核心技术保留在国内。
但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,去国外建厂,生产一些非核心部件,然后使用国内生产的核心部件进行组装生产。
所以美西方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,那是垂涎已久,中国发布这么一个消息,就是为了
最关键的是,在一些消息中提到了,中国指示过新能源车企,要避免在印度和土耳其进行投资。
美西方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,因为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,还有着庞大的人口。
这就意味着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将一去不复返,显然选择一个人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,生产产品,就成为美西方商人的必然选择。
而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,造就出来的人口红利,这就让美西方的投资者们看到了希望,想要以此复制出另外一个中国。
想法很好,经过多年的推行之后,很多美西方的商人,感觉这样的置换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。
比如一家跨国公司做投资,这项投资通过之后,工厂的建设用地,很快就会批下来,而且批下来的不是一个工厂用地,而是一个大大的工业园被划了出来。
这话可美国《新闻周刊》国际版主编,一位印度裔美国人在他的《后美国世界》说的。
比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,广州一个叫顺德的地方,有一家叫做珠江电冰箱的厂子,想要扩建。
但这个厂子所在地是一个镇子,相对来说面积不是很大,但珠江电冰箱厂向镇政府提出申请之后,镇领导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。
他们干脆将这个山包炸掉,硬生生的开辟出一块平整的土地给电冰箱厂进行扩建。
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是因为印度的政客想要获得选票,就得得到地主们的支持,而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。
制约印度的发展,有三个关键性的原因,其一印度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,其二印度保护本国工业过度严重,其三名目繁多的税收。
甚至因为不识字,印度很多在贫民窟长大的人,一生都不会有档案记录在政府部门中。
而且高端的技术,需要熟练产业工人的知识基础更高,印度完全达不到这个要求。
所以在印度就算是培养出了工人,他们的工作效率有也不会很高,甚至这些工人在制造业中能否一直存在下去,都是一个问题。
但他们想归想,做却是另外一套,比如印度想要加入到十二个亚洲国家的多边贸易协定中,结果截止到2020年,
他们禁止沃尔玛这样的海外公司开办任何的零售商店,甚至是购买本国的连锁超市也不行。
最终沃尔玛改变了经营方式,他们和当地的一家企业办理了合资,这才在印度开办起了商店。
遇到这种情况,就应该宣布停业就完了,甚至也不用等到十二年,三四年就应该有这个觉悟了。
一旦一家公司雇佣了超过一百人的规模,那么在拿到印度的相关许可之前,是不可以宣布停业的。
至于想要破产,各种法案都能堆满了桌子,也就是说涉及到的法案不仅多,也意味着复杂,成本还会持续加码,而时间会被拉长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。
韩国的投资者在这方面抱怨极大,他们在印度投资的企业,各种税收和间接成本几乎占到利润的80%。
也是因为这一点,对印度投资最大的国家,并不是一直推动印度取代中国的欧美国家,而是毛里求斯。
因为印度针对毛里求斯有避免双重征税条约,西方国家的投资者都通过毛里求斯在印度来投资。
不过随着对印度的投资,不看好的声音也是慢慢的变多,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减少对印度的投资。
比如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,2000年的时候还有11.5%,到了2008年的时候就下降到了5.4%。
在2019年的时候,印度的外资流入占全球总份额还有3.4%,但到了2021年的时候,就已经下降到了2.8%。
在2019年的时候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占全球总额的14.5%,到了2021年的时候,直接就攀升到了20.3%。
印度相对于中国来说,除了庞大的人口基数之外,它和中国比,就没有一点相似之处的。
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7.7万亿美元,看看印度只有3.2万亿,不是一个量级。
印度看着挺大,在全球的工业链上,其实它和越南、泰国、甚至是柬埔寨处于一个地位,
以纺织业为例,越南和孟加拉能够直接进行成衣的制作,但染料和成衣配件、印染设备,都是中国提供的。
不说别的中国和印度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经济改革,现在看看双方的发展,说的夸张一点,一个天,一个地。